2014年2月7日 星期五

設計不是做出好看卻無用的東西


設計不是做出好看卻無用的東西

撰文者ㄇㄞˋ點子  2014-01-19  引用自商周優生活alive
最近,跟一些從事產品設計的朋友聊天,大家分享了一些彼此最近的觀察。
分享的內容除了還是遇到一些「可愛」的客戶之外,
很多時候卻聚焦在對於年輕設計新鮮人的觀察。

有越來越多的設計系學生進入到社會中,也有越來越多的人
想要從事與設計相關的工作,在媒體和政府的推動下,設計變成了顯學,
但卻也變成了「險」學,原因是為什麼呢?
因為說真的,有太多人不是很清楚設計的價值和意義是甚麼,
很多人是為了做出「讓自己感覺良好的東西」來學習設計的。

這真的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因為有太多人不清楚這個背後
需要有太多專業的「知識」、「態度」與「認知」要培養,
如果缺少了這幾項,進入設計行業只會讓人大失所望。

雖然有些事情是老生常談,不過有些事情的確是很讓人難免一講再講,
因為,社會上永遠有很多新人進入。

除了「很酷」之外,還要「有用」
許多人一昧追求外表酷炫或者特別,不知不覺忘記了
設計要跟人產生「互動」,基本上是要「能被使用」,甚至是「更好使用」,
而不能只是停留在「好看」,這基本上是大部分人一開始會陷入的迷思。
成熟的設計師會將功能和型式兩者之間做一個平衡,清楚分析需求之後,
以最好的方式呈現。

曾經有一位設計師朋友到一間工廠參觀,看到一組他覺得很酷,
沒看過的產品,就在他雙眼發亮的想要詢問工廠老闆的時候,
老闆只冷冷地說了一句:「這是看起來很特別啦,不過賣不好…」

設計要能夠「好用」,需要經過很多回合的腦力激盪和實驗,
甚至需要邀請目標族群進行使用和體驗,進行實驗分析記錄使用者行為,
之後才能有更貼近使用的資訊,否則我們往往停留在自己的想像世界裡面。
做設計,要「貼近市場」了解通路屬性

所以,為了讓自己跳出自己的想像世界,許多時候,設計師要走進市場,
去收集資訊,因為,只待在工作室裡面,是很難真的做出一個好的設計。
因為,那離真正的使用者實在是太遙遠了。除了了解使用者之外,
了解市場行情和整個商業結構,是絕對必要的。這能夠協助設計師
更容易和業主溝通,比較能夠理解業主的商業考量。
當然,也更能夠從消費者的真正需求來和業主溝通。

設計師有傲骨,但是要收斂傲氣
傲骨,是對於自己設計品質和原則的堅持,這是設計師
基本需要具備的條件,是專業素養的呈現。但是,
卻不適合變成外露傲氣,營造出自己在設計高高在上的感覺。
雖然也許在設計上,你有你的專業,但在其他領域上,
別人也有別人的專長,大家互相尊重,一起做出好設計。

而且,其實做設計的另外一個樂趣就在於能夠跟不同領域的客戶接觸,
透過這些經驗,讓設計師也能夠學到更多跨領域的知識,豐富自己的內涵。

看展要廣泛,不要只看設計展
雖然,看設計展可以一次看到許多不同設計師的作品,
這是基本上不可或缺的。不過,如果長期只看設計展,難免讓我們
陷入一個誤區之中。從生物演化的角度來看,一群設計師的基因,
較不容易形成新的物種,而且還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被同化了。
其實,台灣一年到頭來辦許多大大小小不同的展覽,
偶爾去看一下機械展、電腦展、飲食展之類的,
關心一下其他行業的最新資訊,其實是相當有幫助的。

設計師是社會的資產
設計師能夠帶動社會的創新,一個社會中能夠有越多的設計能量,
就越能夠為社會生活帶來更多的活力。台灣這幾年在文創思維的操作之下,
有些設計師不知不覺被框住了一些想法,以為設計都要走得像
「所謂的文創」那樣,這很有可能讓我們又再次看到台灣習慣的蛋塔現象,
雨後春筍的文創設計師出現,然後很快地又船過水無痕。

設計,可以為社會帶來很全面性的影響,也可以只是默默地在一個角落。
如果,把設計看成產業,那這個產業很難獨自生存,
它需要依靠其他產業挹注資源。

又如果,不把設計看成一項產業,而是一項文化、一項運動、一種思維,
那麼,某種禁錮台灣設計靈魂的框架,就有可能被打開,
走向一個完全不同的局面。

寫到這裡,似乎又進入一些沉思,因為這些似乎有點不實際,
看著許多身邊從事設計的朋友分享的經驗,似乎有許多人存在著
一些對設計工作的誤解,而這些情況在學校教育中,
又甚少被提及甚至被重視。

原本應該是相當實務的一門科系,卻不知不覺越來越遠離實務,
心中不免有些感慨。想講的話很多,到最後只好濃縮成一句:
「設計,不是做出好看卻無用的東西,
而是想盡辦法做出好用又好看的東西!」
至於要怎麼做,就得要靠大家自己摸索努力了啊…

原文請見
作者簡介_ㄇㄞˋ點子
長期經營台灣設計的網路媒體,關心年輕設計人的發展和未來。
希望透過持續的努力,結合各地的能量和資源,
讓生活變得更美麗、更便利、更有品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