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6日 星期日

馬桶跟浴缸分開
















上圖:浴室做雙入口的設計,可讓客廳與臥室都方便使用。集集設計提供
三口之家馬桶跟浴缸一定要分開!
撰文者姥姥   一桌四椅的生活瀏覽數:2014-01-26
浴室時,姥姥個人的看法是,盡量把各設備獨立化。
洗臉枱、馬桶、浴缸、淋浴間這四部分都可以獨立出口,
這樣就不會有某人洗澡時無法上廁所的問題,或是大人在馬桶上讀金庸時,
小孩仍可以在洗臉枱刷牙洗臉,不必像小丸子一樣,肚子都痛死了
還得花力氣在外頭哭喊爸爸快出來。
 
以下我再針對浴室設計提點看法。

乾濕分離:
這也是浴室設計的趨勢。一般濕區就是指浴缸,乾區是洗臉枱
與馬桶配置一起,我覺得洗臉枱與馬桶,能中間有隔間,
或兩者皆獨立設置會更好。但請真的做到乾濕分離喔!
一般人有個迷思,以為浴缸上架個淋浴拉門就叫乾濕分離,
浴缸旁仍是馬桶,實際上這不算是乾濕分離,因為洗完澡後,
人體是濕的,走到哪水就滴到哪,馬桶區就會變濕的了。
一旦地板濕了就容易髒污,馬桶底下速利康也容易發霉變黃,
這乾區就還是得刷洗地板。

真正的乾濕分離設計,是馬桶自己獨立一間,地板就真的不會沾到水。
或許偶爾小朋友尿尿時,沒瞄準好會滴落幾滴,但平常大部分時間是乾的。
清潔方式就與客廳廚房的磁磚地板一樣,用掃的加拖地就可清乾淨,
而不必刷洗浴室,在清潔上省力許多。

動線:
動線上傳統是一個出入口,但現在很流行雙出入口的做法。
好處是即使只有一個衛浴,但只要位置處於格局中央,客廳、臥室、廚房、
主臥室等都可在最近距離就到達浴室,缺點就是上廁所時要關兩扇門,
有時一急起來會忘了關其中一扇。若都是家人就還好,但有時是客人的話,
就有點小尷尬。

馬桶:
3人以下家庭,馬桶設一個即可(最好是獨立一空間放置)。
但像姥姥家就是3人,有時還是會搶馬桶,所以若有預算,
還是設兩個為佳。但不需再規劃一個全套浴室,這樣多出來的空間,
可以留給儲藏室或給臥室。

另外,馬桶的位置要盡量遠離客餐廳等公領域,這樣較聽不到沖水的聲音,
不但顧全隱私,也減少臭氣回流到公領域。

若想清潔上更省力,建議選壁掛馬桶。坐式馬桶底下與地板銜接處,
是用速利康收邊,若是未乾濕分離的浴室,速利康易變色發霉也易卡污,
比較不好清理。但有人會覺得壁掛馬桶太貴,要多花1萬多元,
姥姥又要老話重提,只要不做天花板、不做裝飾牆,這筆錢就有了。
但記得要在壁面水箱處留維修孔,以免日後有問題時不好處理。

洗臉枱:
越來越多設計案是將洗臉枱獨立出浴室。選面盆時要注意不要太淺,
否則水很容易濺出,會弄得地濕濕的。洗手枱一個就好。
但若家裡人口眾多,又有空間的話,可做兩個。早上小孩急著上學,
大人又急著上班時,兩個就很好用。另建議洗手枱要近餐廳。
因為若與小孩在客廳玩,吃飯前可就近洗手。

來看兩個日本房地產建案的平面圖:

左:平面圖1,右:平面圖2
日本在設計浴室格局時,大多是各個設備各自獨立,馬桶、浴缸、
洗臉枱等都分開來,且有獨立出口,這樣就算有人在洗澡,
馬桶與洗臉枱都可使用。日本人看來也是比較愛浴缸,
大部分我查到的格局都是只有浴缸,沒有淋浴間。
這個案子約20多坪,浴室只有一套,位於格局中間處。
洗手枱也近餐廳。馬桶遠離客廳。(平面圖1

這個也是浴室在格局中間處,較不同的是,馬桶分邊放,
但洗手枱就跟著移位了。日本的格局設計中,牆壁常常是跟著設備走,
會拗折,而不是直線。像此案的洗手枱是凹進去,隔壁房同處就做櫃子,
馬桶也是如此。台灣較少看到這樣的設計,多半仍是直線的線,
這點也供大家參考。(平面圖2

原文請見
作者簡介_姥姥
專寫裝潢吐槽文,從建材到家具,從風格到價格。曾任報社家居組組長,
出過書「這樣裝潢不後悔」與「這樣裝潢省大錢」。
希望能協助大家完成個人小革命,有個貼近自己原型的棲身之所。
臉書:「姥姥,一桌四椅」。https://www.facebook.com/1table4chair







室內設計師趣談












律師、分析師算什麼,設計師才是最辛苦的

撰文者ㄇㄞˋ點子  2014-01-26
之前曾經有個朋友跟我說:「為什麼設計師這麼累?」
這或許是一時之間的抱怨,或者疑惑,但我相信
這可能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為了要瞭解其中的原因,
我特地去瞭解了其他同樣成為「XX師」的工作來做了一下比較。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師」的定義。
在《說文解字》裡面的注解是:「師,敎人以道者之稱也。」
簡單來說,就是用道理來教育其他人。那麼同理可證,
XX師」就是「用XX的道理來教育其他人(客戶)」囉!
然後我們從這個原理,來分析其他「XX師」們的「工作內容」,
就可以找到一些線索了。

「會計師」,用會計的專業技術,來教育或協助客戶如何處理財務
與稅務的事情,以達到省錢節稅(避稅)的效果。

「律師」,用法律的專業技術,來教育或協助客戶如何處理法律
和訴訟的事情,以爭取自身權益。

「醫師」,用醫學的專業技術,來教育或協助患者如何處理身體
和心理的疾病,以解決身心上的病痛。

「美容師」,用美容的專業技術,來教育或協助客戶如何改善容貌,
以獲得動人的面貌。

「老師」,用教學的專業技術,來教育或協助學生獲得知識或技術,
透過學習以獲得更好的未來。

「廚師」,用料理的專業技術,來提供顧客美味的餐飲,
以滿足心理/生理上的飢餓。

「風水命理師」,用風水堪輿的專業技術,來教育或協助客戶
如何處理居住的問題,以改善個人命運。

「分析師」,用分析的專業技術,來教育或協助客戶對於未來的情況
更加瞭解,利於決策的製定,以做出更有價值的決定。

「禮儀師」,用殯葬的專業技術,來教育或協助客戶如何處理
死去親人的相關事宜,以獲得家屬安心。

「設計師」,用設計的專業技術,來幫助客戶完成設覺、產品、空間等
相關的需求,以解決現有問題並有機會獲得提升。

列舉了這麼多的例子,大家有沒有看出一些什麼端倪了呢?
如果還沒有感覺的話,那我們再從客戶找這些「XX師」的「動機」。

「會計師」,政府規定公司的財務報表要會計師簽證,或者是賺了一堆錢
不想繳稅的時候。

「律師」,被人家告不想要坐牢或賠錢,或者是想要從別人身上
拿到應有的金錢或權利的時候。

「醫師」,生病或者快要死的時候,希望醫生能夠解除病痛或憂慮。

「美容師」,覺得自己已經開始老化,或者想要變得更年輕或更美的時候。

「老師」,需要進修或學習某項知識、技能,或學問的時候。

「廚師」,肚子餓的時候,想要吃東西的時候。

「風水命理師」,事業或生活或感情不順的時候。

「分析師」,對於未來情況不明的時候,例如投資情形、經濟、政治等等。

「禮儀師」,有親友往生的時候。

「設計師」,想要弄個什麼東西擴增現有價值:名片、網頁、裝潢、商品。

開始有一點感覺了吧,大部分的「XX師」客戶找上門時,
通常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不管是想要變得更好,還是避免麻煩,
甚至是政府法律規定一定得要找,還是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
而設計師則是客戶平順,不缺錢,沒有什麼大問題的時候
才會找上門,他有很多時間可以跟你慢慢磨。

接著,我們再以「客戶找上門的頻率」來看彼此之間的差異。

「會計師」,每個月一次月報,兩個月一次營業稅,每一季一次季報,
每半年一次半年報,每一年一次年報和所得稅。

「律師」,不一定,但是通常要找的時候都很急,客戶沒有什麼時間
(機會)篩選。

「醫師」,不一定,有的人一個月看一次,有的人一年一次,總之,
人一輩子離不開醫師。

「美容師」,聽說從25五歲人的身體就開始走下坡,從每個月一次
到每週一次,用習慣了很難擺脫。

「老師」,有太多可以學了,只要老師推陳出新,改版後還可以再教你。

「廚師」,一天三餐,甚至是一天好幾餐,好吃的話天天吃也沒問題。

「風水命理師」,搬家、重新裝潢,夫妻感情失和,事業、學業不順
之類的時候。

「分析師」,未來時時在變動,每天、刻刻都可以有變化。

「禮儀師」,不知道有幾次,看你處於大家庭還是小家庭。

「設計師」,天知道我一輩子會需要找幾次設計師?

由上面可見,律師和會計師有外在環境的規定,一定要持續定期服用,
醫師因為有健保幫忙付錢,有一點點不舒服就可以去找他。
大部份的「XX師」有外在因素的促成,讓人變成不得不找。

再來,我們以「服務的重覆利用情形」來作分析。

「會計師」,基本上,用同樣的會計原則和記帳方式,只要客戶熟悉了,
每一次可以再利用。

「律師」,很難講,依情況而定,每一個個案也許不同,
但以時間/次數計費,由於專業性客戶不會無理要求。

「醫師」,小病痛的話,對症下藥就好,大病痛的話還是要在深入分析。

「美容師」,保養和化妝的原理掌握好,先做好分析諮詢再下手,基本上
人的五官大致上相近,不會有太奇怪的情形發生。

「老師」,同一堂課可以找不同的學生再上,同樣的課可以再利用。

「廚師」,同樣的食譜,好吃就可以不斷重製。

「風水命理師」,學好原理,不管是八字、紫微,還是塔羅占星,
熟悉原理就可以應變。

「分析師」,分析出一份數據可以重覆給不同人使用。

「禮儀師」,基本上,可以重覆的,看你要西式還是中式,
佛教還是基督教,選好就可以包套進行,模式可以重覆使用。

「設計師」,每一個客戶都不一樣,做一樣的話就叫沒創意(不開心)
可以不給錢。

從重覆性的角度來看,律師和設計師都比較難把服務重複利用,
不過因為律師可以「以時計價」投入的時間可以獲得相對的回報,
還是比設計師好一點。

另外,其他師如果重複使用的話,比較不會遇到「抄襲或模仿」
的問題,而設計師就很容易遇到。舉個例子來說「顧客跟整形醫師說,
我要林志玲的眼睛,張曼玉的鼻子,整形醫師就這樣幫你弄出來。」
這沒有抄襲的問題,也不會有人說:為什麼你提供的喪禮,
抄襲某某某的喪禮,或者是為什麼我開的藥方跟其他人一樣。
不過只要設計師做出來的作品,跟誰誰誰的很像,
馬上就冠上抄襲的評價。

最後,我們以「收費」方式來分析彼此的不同。

「會計師」,先收錢了再做事,做完了再收錢。

「律師」,先收錢了再做事,多做還可以多收錢。

「醫師」,掛號費一定要付,之後跟健保局拿錢。

「美容師」,就算不收服務費,至少也要買保養品。

「老師」,先付錢再上課。

「廚師」,高級的先享受再結帳,沒結帳也出不了門;
或者先結帳,後享用。

「風水命理師」,聽得開心就要付錢,受了驚嚇還要再買產品,
一樣還是要付錢。

「分析師」,先付錢再給你看資料。

「禮儀師」,邊溝通邊付錢,一生中最後一次,敢不付錢?

「設計師」,老一點的先收頭款再設計,完成後收尾款;菜一點的,
不一定收到頭款就要先提案,然後還不一定能夠結案收到尾款。

看來,設計師收到設計費的情形,相對沒有保障。因為其他師的收費方式,
基本上客戶都不太能反悔的,只有設計相對被反悔的機會比較高。

不過,所有設計師們還是不要感到沮喪,一定有人發現,還有一個職業
跟我們一樣,那就是「工程師」。他們工時長、壓力大,也害怕碰到
抄襲的事情,幾乎所有設計師會面臨的環境因素都有可能遇到。
但是,他們的收入普遍比設計師高,還可能有公司發的股票,
至少…在某些程度上還是有一些補貼。

經過了上面的分析之後,你是不是對於設計師的工作有比較瞭解了呢?
我衷心希望大家能夠多關心一下身邊的設計師(工程師)朋友們,
因為他們在做的事情對這個社會的美感有相當大的幫助,
可惜社會對設計服務這件事情的重視度,以及設計師的尊重度,
相對不夠高,才會造成這樣的情形。

原文請見

作者簡介_ㄇㄞˋ點子
長期經營台灣設計的網路媒體,關心年輕設計人的發展和未來。
希望透過持續的努力,結合各地的能量和資源,
讓生活變得更美麗、更便利、更有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