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couver Taiwan Boutique-傑克地產, Jackie 現為大溫哥華地區房地產經紀Vancouver Real Estate Agent, 在此誠摯地為大眾服務,服務電話CELL:778-822-2966,e-mail: jackieyeh.ca@gmail.com 我們同時也提供機場接送服務,歡迎來電洽詢!謝謝! Jackie同時也是台灣的合法房仲, 台灣的朋友, 可以聯絡0922-222-660, E-mail: whiterocklodge@gmail.com 歡迎來電洽詢! 謝謝!
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溫哥華_白石滷豆乾
溫哥華_白石滷豆乾
在溫哥華的外食餐廳吃飯都很貴,
我們住在南端美加邊界的白石去市區又很遠,
所以大多自己在家做菜,尤其是素食料理。
Jackie在網路上參考一些食譜或Blog網站,
自己就來試一試,此篇是參考素醬媽的乾滷製法。
上次火候太旺,又用的是白砂糖,不是冰糖,
結果很快就焦掉了。
這一次就完全按照步驟來,只是食材因地與台灣有些不同。
結果感覺蠻成功的!
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溫哥華也邁進拼爹時代
溫哥華也邁進拼爹時代
【《房地產週刊》2012-07-23 記者冰馬報導】
中國大陸時下有兩個很應景的詞:分別是啃老與拼爹。
啃老,非常好理解,也非常形象,就是北京話講的“吃老家”,
孩子大了依然不能經濟獨立,繼續依靠父母的接濟。
拼爹,則是在啃老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憑藉著父母的資源,
要麼生活上錦衣玉食,要麼事業上走所謂的“捷徑”,
加劇了社會本已存在的不公現象。
啃老與拼爹,形式多樣,反映的都是中國當下不容樂觀的現實,
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但曾幾何時,加拿大的(特別是溫哥華的)年輕人,
在生活重壓之下,日子也過得相當的累。
本來講求獨立的他們,不得以也去啃老和拼爹,而且這種現象愈演愈烈。
《房地產週刊》就與您探討這一話題,試圖揭示啃老與拼爹背後的深層原因。
加拿大啃老一族人數龐大
據加拿大統計局一份2011年調查報告稱,在有20至34歲子女的父母中,
三分之一其實在繼續供養他們至少1名孩子,因為這些“早已成人”的孩子,
根本沒離家獨立生活,平時還是吃父母的,住父母的。
而即使獨立出去的,也約有四分之一的人重又回歸老家兒,
當上了“啃老一族(boomerang kids)”。
各種資料均指向現實的無奈
何以如此?單憑資料,就能知道啃老實則出於現實的無奈。
從全國範圍來看,加拿大家庭負債比率(debt-to-income)繼續上升,
今年第一季度的負債比已由去年第四季度的150.6上升為152.0,
已經達到歷史最高點,而央行指出,如果失業率再上升3%,
國內整體家庭債務就會相應地達到1.3%。
加拿大環聯最近一個季度的非房屋按揭貸款調查還顯示,
加拿大人的消費債務還在持續增加,而卑詩省居民,
非房屋貸款負債最重,高達37,433元。
而2012年Mercer生活成本調查中,多倫多和溫哥華又躋身外派人員,
在北美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在北美各大城市中,只有紐約排名33位,
超過加國的這兩個城市。Mercer的調查是在評估200多項可比開支基礎上,
得出的結論,其中包括房屋、交通、食物、服裝、家庭用品和娛樂等項內容。
再說與人生活息息相關的住房,根據國際智庫公共政策前沿中心
(Frontier Centre for Public Policy)發佈的《國際住房負擔力調查》,
加拿大各地住房可負擔性進一步惡化,其中又以溫哥華為最甚,
中位房價高達中位家庭年收入(6.38萬元)的10.6倍,
在全球英語系國家的325個城市中,排名第二,僅次於中國的香港。
這說明溫哥華人需要不吃不喝,把全家人的收入存上10.6年才能攢夠錢買房。
而對於剛邁出大學校門的年輕人,面臨的生活壓力同樣不可低估。
萬尼亞家庭研究院(Vanier Institute of the
Family)經過調查發現,
加國本科生平均負債達1.8萬元,而加拿大學生聯合會
(the Canadian Federation of Students)卻認為這個資料還是過於保守,
2.7萬才是更接近真實的數字,其中絕大部分所欠是學生貸款。
再有,目前35歲以下的失業率也非常高,達到15%-21%,
遠遠超出加拿大人口的失業率。即便是有工作,大部分這個年齡段,
掙得的收入也難如人意。這也就是說,他們根本沒有多少實際可支配的錢。
在1985年,21歲-34歲的年輕人是新款汽車的主要消費人群,
占到38%這樣一個高比例。而如今,只占27%,下降了十多個百分點。
買房難,難於上青天
而對於生活在溫哥華的人,呈現的現實狀況更不容樂觀。
據非官方統計,過去的十幾年間,人們的收入只增加了40%-50%,
而房價卻飆升了300%左右。2000年,一間溫哥華東區的一臥室Condo,
(Condo 指集中共管的公寓或城市屋)售價約在7萬,
而現在卻賣到了差不多27萬,漲了幾乎4倍。
各種統計資料均反映出一個現實:生活成本之高,高房價之殤,
工作機會之難覓,收入待遇之不理想,正極度困擾著溫哥華年輕一代,
使之幾乎無力承受“生活之重”。
大溫哥華地區工作機會不僅相對稀少,同等工作的薪酬,
還比其他城市少拿10%-15%, 但生活成本又高,房價與租金
又高居全加之最,這種現實壓得好多年輕人(特別是剛組建家庭不久的)
喘不過來氣,付完各種費用,還能存下錢買房的,絕對是少數。
儘管這一人群有著住房剛需,也是condo地產發展商看好的目標市場,
但無奈,苦於囊中羞澀,這部分人的購房比例並不高,從各樓盤預售時,
排隊隊伍裏少見本地西人這一現象就能印證。
嬰兒潮父母出手相救 抵押房產圓子女住房夢
與年輕人捉襟見肘的窘境相反,他們的父母,大多為戰後嬰兒潮一代,
卻是史上最富有的一群人。據蘭克爾資料公司(Landcor Data
Corporation)
及都市未來研究諮詢機構(Urban Futures)聯合提供的統計報告顯示,
大溫年齡在55歲至74歲之間的嬰兒潮父母坐擁880億無按揭(貸款)不動產,
代表了大約11萬個居所,平均房價為77.7萬元。
據委託此項調查的瑞內地產行銷公司總裁,有著“溫哥華樓王”之稱的
瑞內(Bob Rennie)說,這些有產父母當中,很多人願意協助兒女,
或孫輩置產,基本上以付首付為主要形式。
Ruby Bruce即是這樣的一位母親,她幫兩個30多歲的女兒都出了
買Condo的首付,讓她們自己負責月供。36年前,她和丈夫花了5萬5千元,
買了溫市一間獨立屋,現在市值約在75萬。
為了幫助女兒,他們夫妻倆辦了房屋的再按揭,還動用了養老金帳戶上的錢,
才湊夠兩個單元房的首付。至於這筆錢,Bruce女士說,
就當提前把部分遺產贈與女兒吧。
Bob Rennie相信,像Ruby Bruce這樣“急孩子之所急”的絕不在少數,
而且會有越來越多的父母願意抵押房產,幫助子女購房。
他甚至還說,在這方面,華裔家庭做出了榜樣。
“被啃老”危機四伏
民意呼籲謹慎對待再按揭
對於富有的父母是否該出錢為子女買房,民意反映不一。
有這樣可以“被啃老”父母的,覺得自己很幸運,可以比同齡人
提早晉身“有產階級”,即便是認為依靠父母多少有悖“孩子要獨立”的傳統,
但在高房價面前,還是被迫無奈地選擇了“啃老”。
但不少人直言不諱地指出,父母辦理房產再按揭助孩子買房,
其實非明智之舉,不僅沒有幫到孩子鼓勵他們自立,還危害到自身。
因為一旦房子貶值,而又被抵押了出去,或還動用了養老金,
自身馬上會陷入“財務困境”的泥潭而難以自救。
再說,人老以後,若身體不好需要請護工照顧,這將花費巨大,
父母們更應該多為自己考慮,以備不時之需。
還有的說,若遇上什麼天災人禍或經濟大蕭條,880億,那就是浮雲?
而在大溫地區,又有一大票嬰兒潮父母,自己還在付按揭,
根本無力資助兒女,這些人只好無奈地說,希望兒女少聽些
別人父母資助買房的故事,不然回來跟他們嘮叨,
都為人父母,心裏會很難受。
這正是溫哥華也邁進“拼爹”時代,高房價正催生“啃老”一族。
移民加國需要拒絕各種致命誘惑
移民加國需要拒絕各種致命誘惑
也許移民讓我們失去了很多,也許移民讓我們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穫。
在這個和自己成長經歷完全不同的地方,不僅是花紅草綠的景色,
還有不少人生的誘惑和看不見的陷阱,也許因為一時的疏忽,
或者是一朝的貪戀,從此你的人生將被一筆改寫,
你的移民生活變了顏色,你計畫中的好日子,從此沒有了蹤影。
日前,在安省汽車業的裁員潮流中,加拿大最大的汽車生產廠商通用汽車、
同時也是Oshawa地區最大的雇主,因為燃油價格上漲,
及經濟衰退帶來的銷售下降,今年將會在當地的卡車裝配車間,
裁減1,000個職位。 Oshawa市長說,關閉工廠,
幾乎涉及到全市的家家戶戶,對Oshawa的經濟,
和市民生活的打擊相當大,失業讓那裏的市民感到遭受了政府的遺棄。
卡債
對此,有位熟悉加拿大汽車生產行業的人士對我說,
過去汽車業是加拿大人人羡慕的鐵飯碗,不僅收入不菲而且福利好,
一個汽車座椅安裝廠的工人,時薪 29元多,
比普通大學生畢業生掙得要多,因此這些人多是住大房子,開好車,
信用卡公司都十分親睞他們,他們的信用卡幾乎是能刷多就可以刷多少,
而長期的高收入、高福利讓他們相信,口袋裏的錢似乎永遠花不完,
因此造就了一批加拿大的「卡奴」。
然而,中國有句俗話叫: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誰能料到,
安省的製造業如今會一落千丈,捧著的金飯碗也會摔碎,
這些人終於嘗到「卡奴」的苦果。
所以有人說:加拿大高收入人群,常常面對就是這樣的誘惑。
如果你喜歡過超出自己負擔的富日子,那麼就意味著收入越高,
負債越高,也就是說,一旦你收入提高了,也許你就離負債不遠了。
這話聽起來好像有點不可思議,但卻是事實,
信用卡的誘惑已經讓很多當地人深受其害。
看來,在加拿大過這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也不行。
儘管有那麼多的信用卡公司不斷給你借債的誘惑,
可是如果你真的沒有了償還能力,那麼他們照樣會「翻臉不認人」,
你的房子、車子,還有銀行的儲蓄,就會統統流進他們的口袋。
如果你不信這個溫柔的陷阱有多狠,那麼就看那些被銀行拍賣的高檔屋,
多數就是因為業主不慎欠債破產,把自己多年享受的生活輕易葬送。
不過雖說信用卡的誘惑夠狠夠慘,但對華人的作用不太大,
因為我們很小就有父執輩教你「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的道理,
華人大多數對借債過日子還是不能認可,所以很少有華人
會被信用卡公司的誘惑拉下水,反而那些愛好提前消費的本地人,
則往往成為被他們誘惑的「戴罪的羔羊」。
賭性
然而,人性都有其弱點,我們東方人對「借債生活」嗤之一鼻,
但與賭場卻有天然的親緣,你看安省大大小小的賭場,只要有骰子轉動,
就有黃皮膚的人在賭,而近幾年,隨著華人移民的增多,
賭場針對華人的廣告和宣傳也是越來越火暴,
讓喜賭好贏的華人防不勝防。
看這似聲聲血,字字淚的呼喊,多讓人痛心啊。
一對在賭場工作的華人夫婦說,賭場許多華人來時一擲千金,
走時落荒而逃,這「十賭九輸」的道理他們怎麼就是不懂呢。!
據瞭解,這些人迷上賭博開始也就是試試手氣,或朋友一起玩一把,
到後來卻是欲壑難平,神差鬼使,走向深淵。
還有許多老人家,因為抵抗不了獨居的寂寞,又有賭場的便利服務,
來賭場消磨餘生也是他們的一大愛好,可是豈知這個愛好一旦上癮,
那也就是一道人生最後的陷阱,弄不好會輸掉了自己的養老本錢。
其實小賭徒的下場更可悲,我有一位小老鄉因為賭博,
不僅輸掉了爹媽給的四年留學款,還輸掉了爹媽在中國的賣房錢,
和親戚的借款,最後不惜借高利貸還賭債,又遭人算計,
落得個腦殘身癱被送回了家鄉。
據統計,加拿大每年都有300多人因賭博輸得傾家蕩產而自殺,
由賭博引起的搶劫、詐騙以及妻離子散、家庭暴力之類的事,
更是不勝枚舉。然而賭博業又是政府經濟來源之一,
靠政府禁賭是天方夜譚,只有靠自己的毅力和定力,遠離賭場,
抵制誘惑,這才是我們謹記的格言。
毒禍
要說這賭癮難戒,而「毒禍」更是害人害己。誰都知道毒品有害,
也知道在這裏私種大麻犯法,可就有人經不住誘惑,
把大麻種在了自己的屋子。有人辯解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販毒或種大麻,是一種謀生的手段,這錢的誘惑誰能擋得住。
就是因為大麻屋的誘惑,令華裔社區幾多蒙黑。
今年來,警方在列治文、本拿比、溫哥華華裔居住較多的區域,
不斷查出多個大麻屋。附近的居民表示,
平日就覺得這棟房子有些古怪,從未見這家人和附近的居民來往交談,
現在警方從房內搜出大麻並不讓人感到意外。
騎警表示,由於種植大麻的利潤非常高,即使被警方捕獲,
法庭判處的刑罰一般不會太重,不法份子為求賺快錢,
不惜以身試法或鋌而走險。
警方資料顯示,大麻屋平均栽種400株大麻,只要三個月就可收成,
以每棵大麻市價1,000元計算,一年可以獲利160萬元。
在加國非法種植的大麻,大部份是偷運到美國黑市出售,
看來這大麻屋之所以屢禁不止,和錢的誘惑緊密有關。
據報導,加拿大有一對老夫婦均已近60歲,被指控
在家中有一座中型大麻種植坊,受到大麻生產有關罪名的起訴。
若罪名成立,司法部門將沒收其房產。
這對他們來說可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想生財反被財所害。
看到如此的結局,還是有人寄希望能躲過法律,讓大麻給自己賺大錢。
也有人在網上為這些種大麻或者吸大麻的人抱不平,
而那些上街遊行的「大麻友」,更是希望吸大麻在加拿大能夠合法化。
如此說來,這圍繞種著大麻的誘惑,不能不說是加拿大的另類誘惑。
情惑
說起身邊的這些誘惑,還有一種誘惑也時刻存在,那就是情感誘惑。
移民生活多艱難也寂寞,生活環境的改變讓人心也會變,
情感誘惑就是一種飲鴆止渴的「精神鴉片」。
看我們周圍有「太空人」寂寞出軌,
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非正常同居,也有貪圖一時歡娛的。
總之,面對這種情感的誘惑,到頭來定是有人笑有人哭,
有人悔恨有人逃離,怎能是一句「擋不住的誘惑」而解脫得了。
曾見過這麼一家人,移民後夫妻打拼,買了房,有了車,
還有了一個聰明的小寶寶,這小日子過得人見人誇。
也許是為省房貸款,就挑選了一個「簡單吃食」的學生妹房客。
可沒想到,這平靜的日子從此變得不平靜了。
那位做丈夫的總是有心無意的幫忙,和學生妹打得一片火熱,
那女學生也因為生活拮据,對男主人的熱情裝聾賣啞,柔情萬般,
男主人整天被女學生弄得迷三倒四,終於有一天忍不住和妻子坦白:
要和「黃臉婆」離婚,娶學生妹進家。
然而,這邊做妻子還沒有完全反應過來,那邊的女學生,
卻扔下一封絕交信,乘著夜深入靜溜走了。
剩下這個掉進情感陷阱的男人,像只「落水狗似的只得舔著臉皮,
向「黃臉婆」說好話,灰溜溜地賴在這個家裏,
從此他男人的威風在家中一掃而光。
無 憂 網 - 51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