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天花板的企業家_尹衍樑
作者:彭杏珠 攝影:陳之俊
出處:2013年3月號《遠見雜誌》 第321期
出處:2013年3月號《遠見雜誌》 第321期
賓集達1700人,堪稱世紀婚禮。
月餘後的某個週末夜,在台北世貿聯誼社裡,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獨子尹崇堯娶媳婦,席開一桌,只宴請雙方家長與至親。
集團員工上班拿到巧克力後,才知道原來總裁兒子結婚了。
這就是尹衍樑。今年63歲的他已是兩岸知名的企業家、媒體關注的焦點。
但是他卻坦承,一看到媒體與攝影機就有恐懼症。最喜歡的是隱於幕後,
自由自在,享受路邊攤吃小吃的樂趣。
因為低調所以神祕,外界對他總有無限想像。當他2011年底承諾,
捐出95%的財產,於今年創辦獎金比諾貝爾獎更高的唐獎時,許多人不免感到驚訝。
但是了解他的人一點都不詫異。被尹衍樑視為大哥的陽明大學榮譽教授
張心湜說:「20年前就知道他要設東方的諾貝爾獎,他也常講
留太多錢會害了子孫。講這麼久,現在才做,外界很驚奇,
但我已經聽許多年了。」
特立獨行 興趣包羅萬象
尹衍樑的確是很特立獨行的企業家。照理說,愈親近他應該會更了解他。
認識他20幾年的朋友卻說,「他像大英百科全書浩瀚無邊,
無法只用幾句話形容,很難歸類成哪一種人。」
因為他對事物充滿好奇,興趣包羅萬象,至今仍大量閱讀學習。
在尹衍樑台北總部辦公室的後方有一個不小的藏書室,
仿照圖書館滾筒式的書架上貼有編號,從天文歷史地理到機械土木、
醫療化學、甚至連漫畫書、小孩看的科普書,應有盡有。
幾乎拜訪過他的人都會意外拿到他當時正在閱讀、又喜愛的書。
近期他最常送的是《萬病之王》《源場》兩本書。
前一本是講癌症,後一本是講物理和化學的超自然現象。
最近在辦公桌邊,還放著一整套日本的料理漫畫《築地魚河岸三代目》,
每次吃完飯後總會翻看個 5分鐘,了解怎麼切魚,新鮮不新鮮,
看得盡興的他說:「哇,很有趣呢。」
尹衍樑好奇、愛嘗鮮,只要察覺新玩意兒,就會問個不停。
也常網購新奇商品,例如搖槳像魚鰭的船。甚至Facebook剛盛行,
他就用真實姓名註冊,沒想到第一天就爆量塞車,
讓他見識到鄉民的力量,請工程師刪除都刪不了,
從此不敢再上網貼文。
不僅愛讀書,也給人融會貫通的印象:「不要以為他只懂皮毛,
他懂得實在太多了,我跟他層次差太遠,根本不敢跟他聊,」
15年好友、擁有美國西北大學土木工程博士學位
的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陳振川說。
身為企業家二代,尹衍樑的成長過程,並非一路平順,有過放蕩的歲月。
由於父親尹書田「棒下出孝子」的嚴厲管教方式,讓他走入叛逆的荒唐年少。
1964年10月,14歲被送到彰化進德中學「管訓班」讀書,經當時老師、
現任立法院長王金平開導而轉性;26歲對鑽研學問產生興趣;
1982年,32歲,從台大商學研究所畢業。
拿到博士,父親感動落淚1986年,36歲的尹衍樑取得政大企管博士學位。
父親在台下老淚縱橫,站在台上的他也紅著眼眶,百感交集。
「當年父親對我哭,因為我是不良少年;現在對我哭,因為我是博士,」他回憶。
接手潤泰紡織後,他將事業體擴大到涵蓋營建、流通、金融、生技等
的台灣第九大企業集團。
儘管已是總資產 2.2兆的潤泰集團總裁,名片上面印的卻是尹衍樑博士、
台灣大學教授與俄羅斯國際工程院院士,低調到完全看不到潤泰的影子。
原來經商只是他獲取資源的必要手段,他的最愛不是事業,
而是機械土木、醫學與教育。「土木是我的工作,也是最愛,」
他在接受《遠見》專訪時說:
從小在紡織廠長大,喜歡拆拆裝裝,最常拆的是鬧鐘,常拆散一地,
被母親訓誡。但是12歲那年,最後一個被拆掉的鬧鐘,
他終於憑本事拼回去了。拆的時候只要記得順序、記得角度就可以了。
他說明拆裝的訣竅。
企管博士卻當上土木系教授
甚至還將機械土木的興趣投射到事業上,在1995年創立了潤弘精密,
至今個人發明的專利就達到400餘項,例如預鑄複合工法,
因此獲選為俄羅斯國際工程院院士、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並贏得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頒贈產業研發成就獎。
他的辦公室內擺滿各式各樣獎座。帶訪客參觀時,他笑著說:
「這座是俄羅斯工程院發出的第 9面,鑲有紅寶石,很重。」
「這是號稱美國工程土木奧斯卡的獎,我是第11名得獎人,
前面10名全是美國人,我是唯一的亞洲人。
得這些獎表示發明的工程法能拓展到其他國家。」
沒有工程學歷,他靠著多年實務鑽營,跨過學術界的森嚴門檻。
2004年,尹衍樑通過台大土木系、工學院、校方層層的審核,
當上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驚訝各界。
「他拿企管博士學位,卻當上土木系教授,是台灣企業家第一人,」
陳振川說,尹衍樑相當引以為榮。
至今,他仍維持每週三、四與團隊召開規畫設計與創新研發會議,
因此被稱為潤弘精密的總工程師。而且將每個案子視為藝術品創作,
不喜歡的案子不接、企業主理念不合也不接,對於認同的案子,
即便賠錢也要做到盡善盡美。
2003年,時任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翁啟惠剛好委託潤弘蓋實驗室,
他每天到工地巡視,都看到一個人在指揮調度,沒想到那個帶著安全帽的工頭,
竟然就是尹衍樑。現任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回憶說:
「他對我說會漏水的不叫工程,我印象很深刻。」
憾未當醫師 轉投生技獲利豐
若說工程是他的最愛,那麼當不成醫生可能就是人生中最大的遺憾。
小時候他曾立志當醫師,因為無法達成願望,就將期望投射到兒子身上。
他拜託張心湜遊說兒子學醫,無奈尹崇堯志不在此,
目前在英國牛津大學攻讀法律博士學位。
最後開設了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甚至簽署器官捐贈,
「將大體捐給陽明大學醫學院,這樣也算了卻心願,進了醫學院,」
張心湜提起這段塵封往事。
雖然當不成醫師,尹衍樑仍不斷充實醫學知識,連SARS都研究透徹,
甚至還將所學應用在生技投資上,至今實現獲利已超過百億,
也算是對他醫學研究的另一種肯定。
興趣廣泛的他卻是商場的獨行俠,從不參加工商團體與企業家聚會,
身上穿的是潤泰的制服,手上戴的是平價電子錶,腳上穿的是工地安全鞋,
舉凡一般企業家喜歡的恰好都非他所愛。他只做感興趣的事,
而且愈難克服,愈要嘗試。
連運動都挑選高難度項目,不是打獵、騎重機、開飛機,就是玩帆船。
「雖然他物質慾望低,但是多數嗜好都必須用錢才能堆起來,
這一點他從未否認,」他的一位友人說。
金錢對他來說,初期是用來滿足興趣,到了晚期,則受到信仰影響,
金錢成為用來完成夢想的工具。
有一次前總統李登輝生日宴請賓客,讓每位客人自行挑選禮物,
沒想到尹衍樑竟然要了他受洗時用的聖經。這本有著李登輝註記、
年代久遠的聖經一直被珍藏至今。他曾經告訴張心湜:
「這本聖經是無價之寶,金錢買不到。」
信仰深受母親與南懷謹影響尹衍樑的母親李榮新是虔誠基督徒,
常常接濟家境貧寒的街坊鄰居。有一回尹衍樑看到鄰居的孩子
穿了自己的褲子,硬要人家脫下來還,後來被媽媽打一頓,
告誡他:「助人是多麼快樂的事,怎麼可以如此對待需要幫助的人!」
成為企業家後,他在私立薇閣中小學董事長李傳洪的引介下,
師承南懷謹,開始專研佛法與打坐。1989年,首度踏上大陸,
幫南懷瑾完成興建金溫鐵路(金華到溫州)的願望。
由於當時的大陸高等教育落後,他也在南懷謹建議下,
出資成立光華獎學金,並在北大創設光華管理學院。
23年後的今天,大陸每年各省市文科與理科共62名狀元中,
有40位會申請北大,其中20位是以光華管理學院為第一志願。
其實早在1974年,尹家就成立「紀念尹珣若先生教育」基金會,
尹珣若是尹衍樑的爺爺,藉此獎助清寒學生、軍公教子弟
以及各種急難救助。20幾年來,尹衍樑個人捐贈給兩岸
數十所大學的資金已不計其數,還興建大樓贈予台大土木系,
也捐車子、蒐集的玉石給慈濟義賣。
這中間有段從未曝光的祕辛,1994年擔任陽明醫學院院長的張心湜感歎地說,
尹衍樑成立光華管理學院的錢原先是要捐給陽明醫學院,
當時的教育部長郭為藩都同意了,但是老師與校友會反對,
深怕企業的黑手伸進校園,拒絕捐獻,才會有今天的光華管理學院。
無私奉獻做公益從不具名。
尹衍樑的公益之舉,遠的不說,今年元月28日召開唐獎記者會後,
他又應允每年捐 100萬港幣給香港理工大學,共計10年4000萬台幣,
建立香港理工大學與兩岸的北大、清大、台大等頂尖學校合作交流的機制。
兼任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執行長的陳振川感觸最為深刻。只要一發生天災,
尹衍樑就會主動詢問需要什麼協助,連歐晉德擔任台北市副市長任內,
也會接到提供援助的電話。
月前,花蓮縣秀林鄉發生土石流,安置 350位災民的臨時住所急需一座中央廚房,
尹衍樑派遣工程師從設計到施工不到五天就蓋好;當他無意間聽到某個小學
深受頭蝨之苦時,剛好是莫拉克災區小學,主動蒐集藥物請陳振川代為轉送,
並一再囑咐必須家庭與學校一起施打才有效。
到大陸頒發20幾年光華獎學金的張心湜指出,尹衍樑做公益從不具名,
捐大樓不落款家人與企業名字,也不要受贈者記得他。每次都叮囑得獎學生
將來有能力,切記援助需要幫助的人。
今年元月設立唐獎前,多位唐獎董事都建議仿照諾貝爾獎,取名尹氏獎,
他堅持不可,「我覺得他是無私奉獻,從事教育與慈善工作與其信仰、
人生哲學有關,」陳振川說,當尹衍樑將21項鋼筋自動化專利
開放給全球無償使用,國際因而驚訝時,他也感到與有榮焉。
不斷創新 挑戰自我極限
小時候因為信仰而讀聖經,長大後看佛經,也讀可蘭經,最後讀通了。
尹衍樑充分感覺到上帝、天使與神明的存在,「我還是一個信上帝的人,
雖然讀佛經打坐,也研究可蘭經,其實講的都是同一件事,」他融會貫通了。
深愛歷史的他最欣賞康熙皇帝,自身也具備康熙沈穩、冷靜與博學的特質,
更深知帝王世家的悲與喜,所以毫不猶豫捐出95%財產,他自嘲:
「最大的富貴是皇帝家,最大的悲哀也是皇帝家,希望資金分散能對人類、
地球有所幫助,而不是因為子孫不孝、敗德來分散,
希望子女因此感情好一點,不要咒詛我快點死吧。」
今年63歲的尹衍樑堪稱是集創業家、工程師、教育者與慈善家
四位一體的綜合版,單獨凸顯某個面向都無法完整代表他這個人。
「他太聰明了,實在很難定位他,」張心湜說。
眼前的唐獎堪稱是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但所需資金不過占現有財產 3%,
其餘要用來做什麼?所有熟識他的人都異口同聲:他鐵定會有新想法,
找到更多震撼人心的事情來做。因為他一生都在挑戰自我的極限,
是個沒有「天花板」的人。
謹守「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傳統道德觀
尹衍樑擁有西方的創新因子,也具備東方傳統的道德觀。
他有段廣為人知的輕狂年少。14歲在進德中學時,與校外人士打架而受傷,
跑進宿舍向當時的老師王金平求救,王金平幫忙包紮後,擔心他將遭到處分,
刻意隱匿不報,沒想到卻改變他一生。後來尹衍樑考取大學、創業後,
還一度向王金平下跪,感念其再造之恩。
儘管這則故事已人盡皆知,他仍在諸多場合提起,在唐獎記者會上
又再次感謝于敦德以及王金平老師的教化。這就是尹衍樑,
念舊惜情,謙讓又有赤子之心。
對於碩士班、博士班的指導教授王志剛與司徒達賢,他每年必宴請恩師,
從不間斷,連對比自己小四歲的陳振川都是以「陳老師」相待。
跟王金平則是亦師亦友,每年總會見兩三次面,並不時向他請益,
包括唐獎的設立。而從不記得過生日的張心湜,
更是年年收到尹衍樑的生日賀禮。
不要以為他家財萬貫必然嬌奢尊貴,尹衍樑會幫客人、同仁開車門,
而且堅持不讓司機、同仁幫忙開車門,都是自己下車。
當有新進同仁不知情而開車門時,尹衍樑還會特地提醒
下次不用了。(彭杏珠)
光頭造型 尹衍樑:「風光無比,涼快!」
一年多前,尹衍樑把滿頭頭髮剃光了。剃光頭的感覺如何?
他說:「風光無比,涼快,頭上有幾根毛有什麼關係呢?」
接著他取笑起自己:「我現在面子變大了(呵呵)!背面再裝個眼睛
和鼻子,就變成四面佛。」
很多男性剃光頭是為了展現某種決心。尹衍樑是不是也一樣?
他回答,沒有,完全是為了灑脫、方便,年紀大了後,
更感覺頭皮下的東西遠比頭皮上的重要。
撇開企業家沉重工作那一面,尹衍樑有他的快意人生。
除了閱讀,運動帶給他很多快樂。
過去幾年來,他養成中午騎腳踏車的習慣,滿頭大汗,
又能享受這一路的美麗風景。如果天氣好,中午12點半他從南港附近
第11號水門出發,沿著基隆河到社子島,再沿著淡水河一路到淡水。
他總習慣在馬路邊一家「可口」的店,吃一碗熱的魚丸湯。
此時司機早將車子開到附近公園等著載他回台北。
熱愛做學問的他,騎車也發展出「重抬、輕踏、平移、後拉」八字口訣,
讓他輕鬆騎,一分鐘可踏72下, 22公里 一般人騎2個小時,
他只需40分鐘。
除了騎車,他還愛玩帆船。過去他常從台北開著帆船到綠島,
但現在帆船愈來愈大,他正計劃有一天要開到阿拉斯加。
他都有構想了。可能要一個多月,船上有很大的冰箱放糧食,
沿路不需要靠岸。最好出發季節是3、4月,既順風又順流,跟著黑潮,
順著北太平洋洋流一路往西流,回途再順流回到菲律賓,
跟著黑潮回到台灣,這是他跟很多好手在網路上溝通,
又下載天氣地圖研究得出的結論。
如果有一天看到尹衍樑駕帆船到阿拉斯加去享受他的快意人生,也不必太驚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